近日,“地攤經濟”的躥紅,帶動A股市場中汽車股逆勢大漲,不少車企及時推出的“地攤車”成為關注焦點。今年兩會期間,“6億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目前仍是各界熱議話題。疫情下,裁員、降薪、企業倒閉、收入等詞不斷吸引著大家的眼球。“地攤經濟”的回歸,與刺激經濟發展有著密切關系。相比汽車門檻更低的摩托車,或許更值得關注。

千萬人的出行自由
在今年兩會期間,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提出《關于適度放開“禁限摩”科學規劃城市摩托車行駛的建議》,建議試點開放“禁限摩”。此項建議得到摩托車行業等社會相關人士的高度關注。“現在行業中大概有300多家主要企業,從業人員包括服務配套供應商和物流,大概有300多萬人,一年的銷售產值有3000多億。”中國摩托車商會秘書長張洪波對鳳凰網汽車表示。目前,出口業務占比為45%的摩托車,“到現在幾乎沒有訂單,即使8月份以后恢復,跟同期相比也會下降30%到50%。” 中國在疫情的防疫上效果顯著,但歐美等海外地區目前疫情威脅仍未解除,直接影響了摩托車的出口。作為中國制造業的重要分支,摩托車產業關系著幾百百萬人的就業問題。
此外,據中汽協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摩托車產銷量分別為1736.7萬輛和1713.3萬輛,同比增長11.5%和10%。而2019年乘用車產銷 2136.0萬輛和2144.4萬輛,同比下滑9.2%和9.6%。汽車銷量下滑下,摩托車消費表現出強勁態勢。并且,接近1800萬的摩托車消費群體數量十分可觀。值得一提的是,摩托車銷量同比兩位數上漲的背后,是中國仍是全球唯一“禁限摩”的國家,并且“禁限摩”時間長達35年之久。

“除了重慶、西藏外,全國將近190個城市禁限摩,現在不限的幾乎沒有。”張洪波說到。“20多年了,不但沒有呼吁起來,而且越呼吁禁的越多。”
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工商聯主席、隆鑫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涂建華也在提案中指出,一刀切的“禁限摩”剝奪了老百姓自由出行的權利,加重了擁堵。李書福在議案中也指出,歐洲多地都倡導多開摩托車、少開汽車,以抵消使用汽車帶來的油耗、道路通行率、車位占用面積等問題。
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歷年關于放開“禁限摩”的建議中都提到一組數據:增加10%的摩托車作為交通工具,將減少40%的城市交通擁堵。這組數據是歐洲摩托車協會的一項科學研究,這被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是解決人口集中度高、擁堵嚴重的城市病良藥。
產業“強大”的絆腳石
放開摩托車管理,除了對拉動消費、保障就業,以及城市病問題有著積極效果,其實對產業的發展也至關重要。中國不僅是汽車大國,曾經也是摩托車大國。在2007年頂峰時期,我國摩托車產銷量為3000多萬輛,占全球總量的55%。從2011年開始中國汽車市場的爆發,以及政府對電動汽車的大力扶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摩托車市場。2016年開始,印度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產銷量最大的市場。此外,因政策因素及中國“禁限摩”政策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國摩托車近幾年產銷量逐年下滑。市場被限制的后果是外資企業的遷出,像鈴木等很多外資摩托車企業將中國生產基地搬到印度,對中國摩托車工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由于城市市場受限,摩托車行業只能選擇‘出海’和‘下鄉’。”浙江春風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賴民杰表示,“相比于歐美和國際化較早的日本摩托車企業,經驗尚淺的中國摩托車企業在毫無根基的海外市場與歐美日企業搶奪市場,十分不易。” 此外,近幾年印度摩托車企業在外資品牌生產基地的進駐下,依托龐大的印度本土市場快速發展。在國際市場上,印度摩托車企業在拉美、非洲等地方開始凸顯競爭力。
對此,李書福今年兩會建議中也表示,“摩托車產業是出行產業的一部分,摩托車工業的發展為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擴大機電產品出口及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并為汽車工業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和技術創新靈感。”“禁限摩”除了影響摩托車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對企業本身的發展也十分不利。“盡管中國的農村市場有很大體量,但農村消費更注重性價比,對新技術的需求較少,這對于處于轉型升級的中國摩托車企業非常不利。”賴民杰說到。

李書福在建議中也提到,“禁限摩”將直接導致企業轉型升級動能不足,技術進步停滯不前,競爭力不能持續提高。
今年“地攤經濟”火了,不僅被稱贊為“人間煙火”和“中國生機”,更是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助推,有的地方甚至給城管下發了“發展地攤主”的指標。接地氣的“地攤經濟”再次回歸大眾的視野,同樣深受疫情影響,并且關系廣大老百姓出行需求,以及關系摩托車產業未來發展的禁限摩政策何時放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