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稍微留意摩托車行業、或者電動車行業的人,都在關注一個熱門而重磅的話題:“廣州禁摩禁電再升級”。政府新條例出臺,激起民眾的強烈反對,社會公知、媒體大V也都跳了出來,公開批評。一時間,從法治精神、公民社會建設等角度出發的檄文紛紛見諸各媒體。與此同時,事件中相關的的兩位角兒——摩托車行業、電動車行業,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
電動車企業、行業協會的反應速度遠超預想,條例公布幾天后,已有領頭人召集企業、商家開會,組成公關小組,各成員出錢出力,密謀扭轉乾坤。即便條例暫未影響到的企業,也紛紛采取發微信,找專家,發評論,做調查等方式大力支持。遇到反對條例的評論微信,行業大佬也是齊齊轉發,聲勢宏大。
在電動車行業開設的一個關于條例意見征集的網站中,短短一個星期時間,竟征集到了近萬條意見。據了解,接下來將有專人將這些意見整理成冊,向有關部門遞送。
反觀摩托車行業,卻是一如既往的平靜,企業大佬不說話,經銷商麻木,行業協會保持沉默,唯一還在吶喊,就剩下那群忠誠的車友了。
或許有人認為,這次廣州出臺的條例,對摩托車影響不算大,所以大家都在默默看戲。當周圍人的合法權利受到侵害,你選擇沉默,最終你的合法權利受到侵害時,周圍已經沒有人可以幫忙。
留心近期見諸各媒體的評論報道的人肯定能發現,這些文章大多數是替電動車說話,替摩托車說話的是屈指可數。這是行業應對公共事件的實力的體現。
談到這個事情,更有摩托車企業人士感嘆到:摩托行業與電動車行業相比,一個是沉默寡言的老年人,一個是活潑朝氣的青少年。
公共事件應對哪家強?高下立判見周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