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的今天,宗申集團尚未成立,左宗申還只是一個小小的發動機制造商,偏安于巴南區王家壩。經營范圍仍然局限在發動機等摩托車單個零部件制造上。當時,他最大的夢想只是有一天能掌握成熟的整車生產技術,宗申生產的整車能登上中國摩托車產品目錄。
今天,宗申產業帝國已經成型,涵蓋了摩托車動力系統、清潔能源、新動力等領域,并涉足地產、生物、礦業等產業。在距離重慶地標解放碑28公里的宗申產業園里,每天都有13000多名員工在工作。從注冊資金5.5億,到品牌價值達60億元,宗申只用了不到15年的時間。左宗申也完成了人生的飛躍,成為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的風云人物。
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左宗申表示,目前,他考慮的主要是宗申未來十年的發展。
人生不惑方開始
上世紀90年代初,左宗申還是巴南區王家壩的一名摩托車修理工。
機遇似乎來自偶然。一個朋友委托他到一家校辦摩企幫忙買一輛三輪摩托車。他去后發現要貨的人不少,很多外地客戶抱著錢卻提不到貨。他問廠長為啥不加大產量,廠長說發動機供應不上。
由于摩托車供不應求,左宗申當即與廠長達成協議:他給廠方提供10臺發動機,可優先購買10輛三輪摩托車。回去后,他組裝了10臺發動機,廠長如約給了他10輛三輪摩托車。10輛摩托車轉手,給他帶來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不久后,那位廠長又問他還能不能提供發動機。左宗申靈機一動:這應該是個機會!為了解摩托車發動機的供需情況及兩沖程發動機是否有市場,他背著一臺兩沖程發動機,跑了全國59個摩托車發動機生產廠,竟發現發動機在全國范圍內都供不應求。
1992年,左宗申籌了50萬元,注冊成立了重慶宗申摩托車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從一個修理工邁進了摩托車制造領域。回憶起創業時的情景,一向不茍言笑的左宗申臉上泛起一絲笑意。那一年,左宗申剛入不惑之年。
那是重慶民營摩企靠發動機帶動企業高速增長的年代,幾乎所有的摩托車發動機生產商都賺得盆滿缽滿。談及那個激情洋溢的年代,左宗申認為自己的成功在于洞悉了當時中國摩企成長的關鍵性密碼。
然而,包括左宗申在內,當時民營摩企都只是摩托車配件供應商。身處產業鏈上游,他們雖然獲得了行業初期較高的利潤,但是沒有終端客戶的保障,原料采購和產品銷售都受到制約。
1997年,重慶直轄,重慶民營經濟迎來爆發式增長。
重慶直轄后的第二年,宗申集團掛牌成立,注冊資本金達5.5億元,升級為一家以摩托車為主業的大型民營企業,宗申摩托進入國家目錄,終于可圓整車制造夢了。在宗申產業園里,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那時,左宗申經常8點半上班,深夜才回家,妻子袁德秀一度成了他的專職司機……
2000年,一輛由宗申自行設計、自主開發、擁有多項知識產權的宗申造大排量摩托車——ZS750CC橫空出世。左宗申說,它的問世填補了中國大排量摩托車的空白,也成為重慶摩托車行業整車精良制造新的里程碑。
2001年7月,宗申動力在深交所借殼上市,至此,一個民營企業成功走上公司治理的現代化之路。
奮起突圍的七年 輝煌背后,風暴接踵而來。
2001年到2007年,整個重慶摩企面臨著生死劫。
據左宗申回憶,那段時間,整個摩托車行業陷入價格戰的惡性競爭中,重慶摩托車在東南亞市場由最高時每臺車賺上千元跌到50元;無休止的知識產權糾紛也困擾著重慶摩企——本田向隆鑫、力帆、宗申提起的知識產權訴訟達到了上百起,重慶摩企生產銷售受到巨大影響。
不到一年后,重慶摩托從東南亞市場全線退出。然而,禍不單行。國內數十個大中城市開始“禁摩”;2004年,“國2標準”出臺,技術門檻大幅提高,大批摩企的產品面臨淘汰,摩托車行業全面進入寒冬,重慶摩企利潤率降到了最低點。
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資料顯示,“國2標準”出臺前,全國有155家摩企,而到2005年,僅93家摩企還在生產。
那時,左宗申總是一個人坐在老辦公室里默默地思考,幾個小時就攢下滿缸的煙灰。左宗申告訴記者,他深刻地意識到,摩企要生存,一方面需要拓寬產業鏈,另一方面必須大膽地引進國外先進的制造技術,提升品牌競爭力。
于是,一系列改變整個產業格局的舉措在宗申集團內部迅速推進。2004年,宗申分別與世界頂尖摩托車制造商意大利比亞喬、美國哈雷、法國麥卡姆簽訂品牌引進、技術合作等協議;重組安徽通寶汽車制造有限公司,進入微型、小型汽車制造領域。
在2005年的員工大會上,左宗申驕傲地宣布:第一臺宗申制造的比亞喬發動機面世,宗申集團成功打造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熱動力產品。這意味著宗申摩托終于踏上國際化、品牌化、自主知識產權化之路。有細心的員工發現,那一刻,53歲的左宗申眼含淚光。
高聲部 摩托車只是起點
重慶摩托車產業有完善的配套體系,低成本優勢明顯,摩企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然而,左宗申清醒地認識到,隨著行業競爭的激烈和未來的發展需要,如果只是簡單地賣發動機,肯定會越做越艱難;如果不從燃油產品向清潔能源、電動產品升級換代,前景也會越來越黯淡。
2005年成為宗申打造摩托車制造全產業鏈至關重要的一年:宗申特種鋁合金鑄造工廠、宗申沖焊工廠、宗申宏立坐墊制造有限公司建成投產,正式開啟延伸產業鏈、升級為摩托車配件王國的征程。同年,宗申派姆新動力有限公司成立,并在加拿大上市,產業鏈再次橫向延伸至燃料、電池、新能源領域。
2011年,“左師傅”服務連鎖店在全國突破一萬家。左宗申當初腦海中關于宗申帝國覆蓋摩托車制造全產業鏈的思路,終于變成了現實。如今,宗申品牌價值已高達60億元。
如今,制造業競爭環境日益激烈、利潤率持續下降,左宗申又在為集團積極開拓新的利潤增長點。
2008年,他到東南亞買礦、進入金融領域;2011年,宗申地產集團成立;2011年,宗申集團與英菲尼迪資本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進入投資領域。今年5月,宗申集團與德國蕾娜范公司簽訂養老產業合作的框架協議,進軍老年產業。
不過,他一再強調,制造業才是宗申的根基,企業轉型不能丟掉老本行,而產業要發展就必須走與金融結合之路,借金融資本的力量打開全球化之門,反哺實體產業。
“我已經思考了整整十年,我知道我還有十年的機會,目標是突破千億元產值,這也是我現在最大的動力。”采訪結束時,他這樣對記者說。